群众路线座谈会发言:倾听民声汇聚民智的实践路径

群众路线座谈会发言:倾听民声汇聚民智的操作路径

群众路线座谈会发言的重要意义

群众路线座谈会发言不是简单的会议流程,而是党员干部与群众面对面交流的重要桥梁。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强调:”全面落实‘四下基层’制度,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”,这正是对座谈会核心价格的精准诠释。为什么说群众路线座谈会发言如此关键?由于它直接关系到政策制定是否接地气、民生难题能否真解决。

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,从老旧小区改造到教育医疗改革,每一项惠民政策的背后,都离不开群众路线座谈会上那些”冒着热气”的群众心声。这种发言不是单向汇报,而是双向奔赴——干部要带着耳朵来,群众要带着建议来。

怎样做好群众路线座谈会发言

1. 会前准备:脚上沾泥才能心中有数

有效的群众路线座谈会发言从来不是临时发挥。建议干部们会前至少做到”三个一”:走访一批群众家庭、梳理一份难题清单、准备一套回应方案。安徽某县在召开民生座谈会前,干部们用两周时刻走访了300多户居民,最终汇总的23条建议全部纳入年度惠民实事。

2. 会上互动:既要”你说”更要”我改”

群众最反感的莫过于”座谈会热热闹闹,散会后冷冷清清”。成功的发言应当建立闭环机制:对能当场解决的难题立即拍板,比如某社区座谈会上居民反映的路灯不亮难题,当晚就得到修复;对需要协调的事项明确时限,像老旧电梯更换这类复杂难题,应当公示进度表。

3. 创新形式:让发言突破时空限制

新时代的群众路线座谈会发言可以更”聪明”。浙江某街道开发”云端议事厅”小程序,上班族也能通过手机提交建议;江苏某社区设立”民情收集站”,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老年人可以随时填写意见卡。这些创新让群众发声更便捷、更高效。

群众路线座谈会发言的长效机制

成果转化是关键

据统计,2023年全国各地通过群众座谈会收集的建议中,有78%转化为具体政策措施。但要注意避免”重收集轻反馈”的倾向,应当建立”征集-办理-反馈-评价”的全链条机制。北京某区实行的”群众打分制”就值得借鉴——难题解决质量由提议人亲自评分,并纳入干部考核。

常态化比形式更重要

群众路线座谈会发言不能沦为”节日性活动”。福建”四下基层”经验告诉我们,好的机制应该像毛细血管一样渗透到日常职业中:田间地头的”板凳会”、社区广场的”月光谈”、企业车间的”午间聊”,都是更灵活的发言形式。

小编归纳一下:让每场座谈会都散发泥土芬芳

群众路线座谈会发言质量,直接检验着党员干部的宗旨觉悟。当我们真正把群众当成自家人,把座谈会开成”诸葛会”,那些带着方言味的建议就会变成政策优化的金点子。记住,最好的发言不是华丽的汇报,而是朴实的对话;最实的成果不是厚厚的记录,而是百姓的笑脸。下一次座谈会,无论兄弟们准备带来什么?又打算带走什么?这值得我们每个党员干部深思。

版权声明
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