存款大搬家背后的真相
最近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,7月份居民存款余额减少了1.1万亿元!这个数字着实让人吃惊。大家辛辛苦苦攒的钱,怎么就突然少了这么多?难道老百姓都不存钱了吗?其实不然,钱并没有凭空消失,而是正在经历一场”大搬家”。
仔细分析数据就会发现,虽然居民存款减少了,但非银存款却增加了2.14万亿元。这说明钱并没有被花掉,而是从银行流向了其他投资渠道。那么难题来了:为什么老百姓突然不爱存银行了?这些钱最终都流向了哪里?
存款利率太低,钱开始”跑路”
银行存款利率持续走低,是导致资金外流的直接缘故。现在大型银行一年期存款利率已经跌破1%,三年期定期存款也只有1.6%左右。更夸张的是五年期存款利率竟然出现了”倒挂”,比三年期还要低!
面对如此低的利率,老百姓天然会想:把钱存在银行里,不仅跑不赢通胀,甚至连基本保值都难。于是,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把钱从银行取出来,寻找更好的去处。
这种动向其实早有征兆。从2024年开始,理财市场就迎来了新一轮增长。数据显示,2024年理财市场规模接近30万亿元,同比增长12%;2025年上半年更是达到31万亿元,同比增长7.5%。这些新增资金,很大一部分就是来自银行的存款转移。
钱都流向了哪里?
1. 理财市场重获青睐
虽然理财产品不再承诺保本保息,但相比银行存款,其收益还是更具吸引力。2024年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2.65%,2025年上半年2.12%,虽然有所下降,但仍高于银行三年期存款利率。
更重要的是,理财产品的风险相对可控,不像股市那样大起大落。这种”中等风险、中等收益”的特性,正好满足了普通投资者的需求。数据显示,今年上半年持有理财产品的个人投资者新增了1000多万人,总数达到1.36亿个。
2. 股市吸引力回升
股市的持续回暖也吸引了不少资金。上证指数突破3700点,创下近10年新高,这种赚钱效应让很多人按捺不住。7月份A股新开户数接近200万户,同比增长超七成。
不过,股市的高风险特性也让很多人望而却步。相比之下,理财市场更符合大多数人的风险偏好,成为存款转移的首选。
3. 保险等其他投资渠道
除了理财和股市,保险、基金等投资渠道也分流了一部分资金。特别是具有理财功能的保险产品,在利率下行环境下受到不少稳健型投资者的青睐。
中国人真的不爱存钱了吗?
虽然7月份存款减少了1.1万亿元,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人不再存钱。实际上,居民存款总额仍高达150万亿元左右,7月份的减少量占比不到1%。
疫情之后,居民储蓄梦想反而明显增强。2022-2023年,居民新增存款达到18万亿元左右,远高于疫情前每年5万亿元的水平。2024年新增14万亿元,2025年上半年新增近11万亿元,仍处于历史高位。
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,恰恰反映了当下普通人的复杂心态:一方面担心未来,坚持存钱以获取安全感;另一方面又不甘于低收益,寻求更好的投资渠道。
未来动向与建议
居民存款的流动变化,实际上反映了老百姓理财觉悟的转变。在利率持续走低的背景下,单纯依靠银行存款已经难以实现资产保值增值。
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,需要根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,合理配置资产。稳健型投资者可以适当增加理财产品配置;有一定风险承受能力的,可以考虑基金定投等方式参与股市;而保险产品则可以作为家庭财务规划的补充。
需要关注的是,任何投资都有风险。在追逐更高收益的同时,也要注意防范风险,避免盲目跟风。毕竟,老百姓的钱来之不易,理财需要理性对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