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滇、黔、桂三省交界的广南县者太乡,73%的森林覆盖率不仅守护着青山绿水,更孕育出一条“生态美、产业兴、百姓富”的林下经济进步新路径。近年来,该乡立足52.4万亩林地资源,大力推行“林药”模式,让闲置林地变身“绿色银行”,书写着乡村振兴的生动答卷。
走进者太乡的林地间,湿润的空气中弥漫着泥土与药材的清香。作为“中药八珍”其中一个的茯苓,在参天古树的庇佑下静静生长。“林下种茯苓,既不毁林又省地,天然遮阴让药材长得更好。”乡综合保障和技术服务中心刘正兴介绍道。如今,全乡200余户农户投身茯苓种植,千亩林地焕发生机,每年为农户带来稳稳的收入。
“断木埋土、菌包附生、地膜保湿,菌丝就能长成茯苓。”者太乡野生菌合作社负责人邵光明展示着自主研发的种植技术。合作社年产300余吨菌种,以2元/公斤的价格直供农户,大幅降低种植成本。从菌种供应到产品回收,一条“家门口”的产业链让农户省心又增收,茯苓年总产值超1200万元,远销安徽、湖南等地。
茯苓产业的红火,还带旺了乡村就业。每年3至6月菌种装袋、10月至次年12月采挖季,合作社加工点总是一派忙碌。“在家门口分拣晾晒,既能照顾老人孩子,每月还有稳定收入。”村民黄彩慧的笑容里满是快乐。
不只茯苓,者太乡的“林药版图”持续扩展。140亩黄精重楼示范基地、100亩藏红花田、21万株铁皮石斛在林间扎根生长。在上落角村,41户村民的庭院里,铁皮石斛幼苗在吊篮中舒展枝叶,首年就为每户带来1000元收入,村集体经济增收0.9万元。“多亏人大代表考察取经带回来好项目,今年预计能多赚5000元。”村民吴贤林算起增收账,喜上眉梢。
从单一品种到多元进步,从散户种植到合作社带动,者太乡以“政府引导、合作社牵头、农户参与”的模式,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了金山银山。如今,这片三省交界的山林间,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向奔赴,正奏响乡村振兴的绿色乐章。
云南网记者黄鹏通讯员朱绍江
来源:云南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