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版《西游记》口碑两极分化:颠覆经典还是文化创新?

中西碰撞下的”西游ABC”

美版《西游记》——《西游ABC》最近在国内外掀起轩然大波。这部由迪士尼出品、集结杨紫琼、吴彦祖等华裔明星的剧集,在海外烂番茄新鲜度高达94%,却在豆瓣跌至6分下面内容。为什么同一部作品会收获如此极端对立的评价?这背后折射出的是中西文化视角的激烈碰撞。

剧中孙悟空和儿子争夺金箍棒、观音菩萨当和事佬、龙王变成”沙漠大干皮”等设定,让中国观众直呼”毁三观”。但制作方显然并非单纯想翻拍《西游记》,而是借神话外壳讲述亚裔身份认同的故事。这种创作意图的错位,正是口碑两极分化的根源。

颠覆性改编引发争议

“这还能叫《西游记》吗?”不少观众看完第一集就发出灵魂拷问。美版《西游记》对经典角色的重塑确实大胆:玉皇大帝告白小姨子、牛魔王因嫉妒黑化、孙悟空的儿子成为主角其中一个…这些颠覆性改编在西方观众眼中是创新,在中国观众看来却是对经典的亵渎。

但制作团队并非毫无考量。导演刘玉玲曾表示:”我们想通过亚裔熟悉的神话角色,讲述当代亚裔青少年的成长困境。”剧中主角”进”作为二代移民,在学校和家庭间的身份挣扎,正是无数海外华人的诚实写照。可惜这种深层表达,被过于跳脱的神话改编掩盖了。

文化差异还是领会偏差?

有趣的是,该剧改编自华裔漫画家杨谨伦的《美生华人》,原著本就侧重亚裔身份议题而非神话故事。剧中观音组装宜家家具、孙悟空吃自助餐等”接地气”场景,意在消解神话人物的距离感,却被中国观众解读为”恶搞经典”。

一位海外亚裔观众评价:”终于看到我们的故事被主流媒体认真对待。”而国内观众则质疑:”为什么要用我们的文化符号来讲你们的故事?”这种认知差异,反映出跨文化改编的艰难——怎样既尊重原著文化,又能引起新受众共鸣?

创新表达值得思索

抛开对《西游记》的改编争议,《西游ABC》在亚裔话语权争取上的努力值得肯定。剧中”进”从自卑到自信的转变,姚想演英雄却被定型为丑角的无奈,都是亚裔群体长期面临的困境。

正如剧中孙维辰对进说的:”你不必成为别人期待的样子。”这句话或许也是主创想传达的核心——亚裔可以打破刻板印象,做自己的英雄。虽然表达方式引发争议,但这种为少数群体发声的勇气,正是好莱坞近年《瞬息全宇宙》《怒呛人生》等亚裔作品的成功密码。

美版《西游记》的口碑两极分化,本质上是一场跨文化对话的阵痛。它提醒我们:经典改编需要在尊重与创新间找到平衡,而文化传播从来不是单行道。与其简单批判”毁经典”,不如思索——怎样让我们的故事被全球更好地领会和接纳?

版权声明
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