陕北黄土高原与毛乌素沙地交界处,有一片曾被称为“苦咸地”的盐碱滩——陕西省定边县盐场堡镇。一度,这里土地盐碱化严重,被当地人视为荒芜之地。如今,这片沉寂的盐湖焕发新生,当地企业和科研机构利用盐湖水资源进步水产养殖,让南美白对虾、蛏子、梭鱼等海产品在这片内陆盐碱地“安家落户”。
边盐湖。高柯摄
strong>盐湖来客:当海鲜遇上千年盐湖水
月25日,在陕西津润欣源水产养殖基地,负责人高尚正蹲在塘边查看蛏子长势。“这是今年新试养的品种,采用平面流水养殖模式,让静水变活水。”他抓起一把泥沙,露出藏身其中的蛏子,“看这肉质,比海边养的更肥厚!”
业人员正在外塘对海鲜进行投喂。卢云云摄
业人员正在捕捞南美白对虾。高柯摄
ldquo;盐湖水矿物质丰富,能不能用它养海鲜”四年前,带着这样的想法,高尚在当地宝定协作职业人员的指导与帮扶下,进行养殖海鲜的尝试。首次尝试曾因水质调配不当、温度控制不稳等难题屡屡受挫。通过与宁波大学海洋学院合作,团队开始将盐湖水调配成“人造海水”,攻克盐度调配、温度控制等难题,让南美白对虾成功“落户”。
ldquo;养虾必先肥水。”高尚解释道,“盐湖水的盐度是普通海水的5到7倍,不能直接用于养殖。我们必须先抽取湖水,再与普通盐碱水勾兑,调整盐度,并添加微量元素和益生菌,才能形成适合虾、贝生长的环境。”
一经过看似简单,实则充满挑战。技术人员需要反复试验,确保水体中的钾、钙、镁等元素比例均衡,同时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溶氧量。经过无数次的失败和调整,团队最终掌握了稳定的配水技术,使南美白对虾的存活率大幅提升,并实现了规模化量产。如今,基地每年产出对虾超10万斤,陕北人第一次吃上了“家门口”的活虾。
strong>生态密码:卤虫与“流水养贝”的聪明
人惊喜的是,盐湖中天然生长的卤虫(丰年虫)成为了养殖的“秘密武器”。养殖池旁,技术人员撒下一把橙红色的活体饵料,虾群瞬间翻涌争食。“这是盐湖特产卤虫,海边养殖户求之不得的‘黄金饲料’。”高尚介绍,卤虫富含蛋白质和不饱和脂肪酸,以此为食的对虾蛋白质含量比普通海虾高20%。
西津润欣源水产养殖基地。高柯摄
静置的水中下,卤虫如微型红宝石般游动。“它们只在超盐环境中生存,我们夏天用90%卤虫投喂,冬天也能保持50%比例。”这种天然优势让定边海鲜形成独特风味。
着技术的成熟,养殖模式也在不断创新。去年,高尚团队首次尝试“虾蟹贝混养”,今年又引入了梭鱼,并试验“平面流养贝”和“陆基圆筒养殖”等新模式。
strong>科技赋能:阳光大棚里的“四季鲜”
ldquo;我们建了高标准阳光大棚,配备了取暖设施,确保冬季也能稳定生产。”高尚指着基地内的圆形养殖池介绍,“这种陆基圆筒池便于管理,投喂更科学,能实现全年不间断上市。”
基圆筒池养殖。卢云云摄
前,该基地已形成“塘内+塘外”“露天+温室”的多元化养殖体系,不仅进步了产量,还丰富了产品种类。未来,团队规划扩大梭鱼养殖规模,并探索更多适合盐湖环境的海产品,打造定边独有的“盐湖海鲜”品牌。
边县境内分布着14个天然盐湖,千百年来,这些湖泊主要用于采盐,水体资源未被充分利用。而“海鲜陆养”模式的推广,为盐碱水体的综合开发提供了新思路。
ldquo;盐碱地看似‘无用’,但只要科学利用,就能变成‘聚宝盆’。”定边县农业农村局局长王学瑞表示,未来将推广这一模式,探索盐湖水养殖与生态旅游结合的进步路径,让“苦咸地”真正变成“致富田”。
源:人民日报客户端陕西频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