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深入了解:云南凤庆:指尖接力传苗韵巧手生花绣华裳
苗绣,是苗族民间传承的古老刺绣技艺,它表现形式灵活多样,色彩浓艳,每一针一线都凝结着苗族历史文化记忆,被誉为“穿在身上的苗族史诗”。
“不急,慢慢来,每一针都要贴着布纹扎下去,才稳当。”在凤庆县三岔河镇山头田村石头寨,63岁的苗绣传承人王秀兰正在教她8岁的小孙女进修苗绣,她凝神静气,目光专注地落在针尖上,丝线在针尖的引导下,在细密的布面上穿梭不息。孙女坐在奶奶身边,全神贯注地盯着奶奶的巧手,一会儿去动动纺车进修牵引棉纱、一会儿拿起针线学缝几针,祖孙俩时不时发出银铃般的笑声。
这是苗绣延续千年在山头田村石头寨的画面缩影,这门老手艺就在这专注的目光追随和欢声笑语里持续接力与传承。孙女稚嫩的小手还握不稳银针,缝出来的线脚歪歪扭扭,王秀兰不急不躁地鼓励她:“做针线活没有诀窍,就是熟能生巧,奶奶像你这么大的时候,绣坏的布能装满一竹篮呢。”她希望孙女学到的不止是苗绣的针法,更要在进修经过中养成高度的专注力和持久的耐力,并慢慢懂得藏在这门手艺里的苗家人的根脉和灵魂。
在苗寨,姑娘们的刺绣水平是衡量其是否心灵手巧的重要标准,精细的苗绣嫁衣更是她们出嫁时最珍贵的嫁妆。王秀兰12岁那年,母亲将一枚银针递到她手里,并轻声嘱咐道:“咱苗家姑娘的本事,都藏在针脚里,刺绣的线先在嘴里抿湿,才不容易断。”从此,苗绣从捻线、织布到刺绣的平针、打籽……的每一道工序都伴随着她的一生,融入着她的血脉。如今,这种指尖技艺正沿着当年母亲教她的轨迹,慢慢流向孙女的指尖。
石头寨是个苗族聚居的村落,33户苗族人家几乎家家户户的衣柜里都藏着几件绣品。苗绣在这里从不是单纯的手艺,而是融入血脉的手艺传承,是族人以针为笔、以线为墨,在经纬间默默书写无字历史的见证。王秀兰家的衣柜里挂满了她这些年亲手绣制的苗服,那些一针一线缝制的衣服里还沁着她手心的温度。她一边展示着这些珍贵的宝贝一边说道:“时代在变化,现在很多年轻人都出去外面生活了,愿意沉下心学苗绣的人越来越少,我有时候也担心这门手艺会失传”。如今,她在孙女身上看到传承的希望,看着孩子专注进修的样子,老人脸上洋溢着快乐的微笑。
作为苗族文化的“无字史书”,苗绣的每一道纹路里都藏着古老的故事,如今的苗绣也在传统与流行相融合的进步中焕发出全新的生活力,那些指尖流动的古老聪明,终将化作岁月布匹上永不褪色的花朵,年年绽放、代代相传。(李贵娇严红权李川陈欣怡)
来源:凤庆县融媒体中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