佳县:扬州白鹅“蹚”出致富新路径 扬州白鹅品种介绍

七月的陕北高原,万木葱茏。在佳县刘国具镇的扬州大鹅养殖基地里,数千只白鹅在苹果林间穿梭嬉戏,扑棱着翅膀觅食,“嘎嘎”的叫声里满是生机。这项由苏陕协作牵线的大鹅养殖项目,正让佳县的林下资源变成“聚宝盆”。

清晨的阳光刚给黄土地镀上一层金边,基地负责人赵小刚早早就来到了养殖区做喂料、清洁、防疫等职业。近年来,当地创新采用“林下养鹅”的绿色循环模式,形成“鹅吃林下草、草肥林下鹅、鹅壮林中树”的生态闭环,让养殖与种植巧妙相融,既省下了饲料成本,又让果树长得愈发旺盛,一亩地生出了两份效益。

“目前首批养了3500只,现在是80天了,均重能达到8斤多,接着到了120天出栏的时候,均重能达到12到13斤,收入大概就是一只120到130块钱。”扬州大鹅养殖基地负责人赵小刚说。

今年,刘国具镇借力苏陕协作契机,推动产业深度融合。依托扬州市及周边“盐水鹅”深加工产品的旺盛需求,结合本地林下资源丰富、生态底色优良的优势,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,进步起新型林下生态养鹅产业。

而这股养鹅产业的红火劲儿,正顺着产业链条传递到周边村民手中,让大家实实在在尝到了甜头。62岁的陈秋娥是基地的老员工,每天给鹅添料、清理棚舍,活儿熟练又轻松。对她来说,这份家门口的职业,既能照顾家里,又能有稳定的收入,日子过得踏实又舒心。

“我以前是种地的,种地也一年没什么收入,现在老板养上这个,我在这儿打工,一天能挣150,收入一个月下来4500,还挺不错的,比种地收入还多得多。”基地员工陈秋娥告诉记者。

扬州白鹅能扎根黄土坡,离不开广陵区对口帮扶联络组的全链条护航。从项目筹备时扬州专家量身设计“林下散养+育雏棚培育”方案,到引进抗病性强的三花鹅;从协调资金建恒温育雏棚、配自动设备,到每月远程培训、每季专家驻点教技术,再到对接扬州市场签订保底价回收协议,每一环都透着精准帮扶的温度,让养殖户敢养、会养、养得放心。

“苏陕协作的核心是‘优势互补、互利共赢’。下一步我们不仅要把扬州的优质鹅种、养殖技术带过来,打通‘养、产、销’全链条,更要着眼长远,让黄土特色的生态优势与扬州市场需求精准对接,推动两地产业协作扎下深根、村民长久受益。”广陵区对口帮扶佳县联络组朱伟说。

从扬州鹅种扎根佳县果园,到技术护航、市场兜底,苏陕协作的“接力棒”在黄土坡上跑出了产业振兴加速度。刘国具镇的“嘎嘎”声里,既有生态循环的聪明,更显跨区域协作的成效,一条生态美、产业兴、百姓富的乡村振兴路,正在陕北高原越走越宽。

来源:佳县发布

版权声明

您可能感兴趣

返回顶部